【ㄨ翰林→书社√】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ㄨ翰林→书社√】
【ㄨ翰林→书社√】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1972才投降的日本土兵

向下

1972才投降的日本土兵 Empty 1972才投降的日本土兵

帖子 由 梦中的婚礼 周五 十二月 16, 2011 12:26 pm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终战诏敕”,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的仪式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这标志着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降下帷幕。但是,在太平洋上一些早已被美军攻下的岛屿,如关岛、提尼安岛、硫黄岛、塞班岛、民都洛岛上,部分侥幸逃入深山密林的日军官兵,由于无线电联络中断等原因,并不知道日本战败的消息。也由于“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他们虽然饥寒交迫,惶惶不可终日,却不愿意走出赖以栖身的热带丛林、洞穴,向美军缴械投降。不过,多年后,有关这些日本士兵因忍受不了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被严酷自然环境煎熬而走出丛林、洞穴向美军投降的报道时有出现。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约翰•托兰在其所著《日本帝国的衰亡》一书也写道:
“在太平洋,最后投降的散兵游勇绝不止他(指1951年在硫黄岛向美军投降的日军士兵山阴)和松户两人。在尔后的六年里,从塞班岛到民都洛岛,都曾发现过。在关岛,有两名当年的日本士兵在该岛解放16年后才投降,今后恐怕还会有。已有报道说,在菲律宾、新几内亚和瓜达尔卡纳尔岛都曾发现过这样的人。”
由于写作时间的原因(该书系1970年在美国初版),有一名在1972年,即太平洋战争结束27年后才走出洞穴,向美军投降的日军士兵未见于该书记载。
日本历史学家户川猪佐武在其所著《战后日本纪实》一书中,根据1972年1月26日的《朝日新闻》的报道,披露了这名日军士兵的名字,还较详细地记载了他向美军投降并被送回日本国内的经过。原来这名日本士兵即横井庄一军曹。1972年1月24日,时年56岁的横井走出关岛热带丛林,向驻岛美军投降。在关岛阿格纳•哈伊茨知事的官邸,大批慕名而来的记者采访了这位太平洋战争的幸存者。当时,横井讲的那一口笨拙而难以理解的日本话,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尚不知道日本战败,当然更不知道美国曾对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的日本士兵的真实状况。
据横井自述,关岛被美军攻占后,他与8位同伴靠挖掘薯类、捕捉山鸡、野鼠充饥,也摘面包树的果子吃。后来同伴们陆续死去,只剩下三人,栖身于一个洞穴。再往后,由于岛上居民烧荒草的干扰,不得不到处迁徙,最后又挖了个洞穴,大约又住了15年。以后,为了便于寻找食物,横井与其他两人分手。不久,这两人凄惨死去。从此,横井一人孤寂凄绝、孑然一身苦熬以后的岁月,最终,求生的渴望使他走出丛林,向美军投降。横井能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中生存下来,在记者们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而,横井的经历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记者们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你在丛林中生活最感困难的是什么?”横井的回答是:“没有火和衣服。我只好用炮弹皮敲击石头取火。”当记者问道:“听说你曾用拾到的手电筒的塑料外壳做成衣服扣子,这次回国是否还想重操旧业,继续当裁缝呢?”横井茫然回答:“我还没有想过。”
1972年2月2日下午2时25分,横井庄一乘日航班机由关岛飞抵东京羽田机场。回国后,横并重操旧业,开了个“横井服装店”,由于百货公司把他在关岛的长期野人生活中,亲手制作的种种物品收集起来,举行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使横井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当他要选择配偶时,自荐当新娘的人竟源源不断而来。日本各地请他去作讲演的甚多,以至横井后来还得到了一个所谓“生活评论家”的头衔。以这样的“名气”和“人望”,横井参加了1974年的参议院全国区议员竞选,竟然以26万多票,名列第73位(按日本有关选举法,前50位即可当选)。横井这名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制造出来的悲剧人物,一跃而成为战后日本的“名人”,实在是一件十分荒唐而滑稽的事情。
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
金牌版主
金牌版主

帖子数 : 61
个人魅力值 : 47713
魄力值 : 0
破蛋日 : 90-06-20
加入革命 : 11-12-11
年龄 : 33
地点 : 雄楚大道

返回页首 向下

1972才投降的日本土兵 Empty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两栖部队

帖子 由 梦中的婚礼 周五 十二月 16, 2011 12:26 pm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已在严格保密之下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的两栖作战舰船,组建了两柄登陆部队。该部队配备坚固轻快、机动性强、吃水很浅的登陆舰艇,整装待发,虎视眈眈。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最高统帅部下达向美英两国在远东地区军事基地进攻的密令,这支部队立即倾巢出动。
该部队由一支庞大的货船队和海军护航舰作后盾,其主力是“淡路山”级两栖运输舰。在这种高度专业化的两栖运输舰投入实战之前,日本人一直强烈否认它的存在,深恐如此先进复杂的两栖运输舰万一被外界探知,必将泄露日本向平静的太平洋海域进军的计划。
“淡路山”级两栖运输舰长112米,排水量10000吨,吃水较浅,两侧由钢板构成,能以极高的航速和效率运送部队、火炮、坦克投入登陆作战。在外行人眼中,这种船样子丑陋,又矮又粗,前后各有一座起重机,会被视作专业货船。可是隐藏在这平平淡淡外表之下的,却是一道道装卸门和滑道,登陆部队及其装备可在船内登上各型登陆艇,然后通过滑道和装卸门投入海中,向登陆海滩飞扑而去并以闪电般的速度卸船,尔后返回运输舰,搭载下一波部队。
该型舰舰艏起重机的起重量为25吨,吊臂长27米。在海上不工作时吊臂收于舱面建筑旁,使用时,几条钢缆把吊臂同粗壮的船桅顶端拉紧,竖立成近于垂下的位置。舰艉起重机较小,是简单的梁式起重机,用它把4艘7.6米长的摩托艇从舰艉露天甲板放入海中。
舰前部舱面建筑底层为一间四周敞开的机库式船舱,是登陆部队操练和出发的场地。跳板式舷梯可以放下,直接伸向码头或靠在舰侧的登陆艇上。舰桥等舱面建筑的顶部及四周装有钢护板,并围以8厘米厚的砖墙。舰桥下是次级控制室,其前部和两侧装甲都开有机枪射 孔。舯部紧靠舰桥之后是主锅炉烟囱,直径4.3米。
舰桥后的主甲板是B型登陆艇停放区。每边各有四对小艇吊柱,可把B型艇放下海。甲板两侧的突出炮座上各有两对3英寸的防空高炮。甲板下是一大型舱室,围有5厘米厚的装甲护板。
舷侧有4扇3米宽的铰链式装卸门通向舰外。门上有一顶部盖板,放下时便把门洞完全封住。门后是另一个敞开的机库式船舱,存放轻型坦克、卡车、装甲车、摩托车和轻型火炮。这些车辆火炮都固定在滚出位置上,随时可迅速卸船。在这些滚出式通道上是另一个巨大的机库式船舱,有四个舷梯舱口,部队下舰之前首先在此集结。
两栖运输舰后部有一耸立的高台,安放三门5英寸陆军野战炮,为登陆部队提供猛烈的炮火掩护,并与登陆部队同时登陆,组成滩头炮火阵地。此炮台上备有锁定装置,可把火炮固定在射击位置上。其圆形基座突出舰体之外,从而增大火炮的射界。
紧靠舰桥后部一对3米高的塔柱上装有两盏探照灯,供夜间装卸时照明用。既高且平的舰艉有6扇登陆门,由顶端铰链连在舰体上。舰的后半部由数十孔舷窗通风,是舰上官兵的食宿区。
在舰艉起重机之前,有一座直径1.5米的烟囱,是供一部由蒸气驱动的绞车用的。绞车负责收放登陆艇。工作时,绞车把满载的A型登陆艇拉上滑槽,松开系艇缆索,登陆艇沿滑槽滑入海中,冲向海岸。部队登陆后,登陆艇返回运输舰旁,又系到绞车缆索上,拉进舰内,再次装载,掉转艇首,重新下海。登陆艇重新装载的时间是三分钟。在舰内登艇,可为部队提供保护直到最后一分钟,避免使用运兵网在开阔海面上登艇的危险混乱现象,尤其日本人大都偏爱在夜间进行登陆作战。
“淡路山”级两牺运输舰搭载的登陆艇基本分五类:
1.A型登陆艇
日军最常用的登陆艇是A型登陆艇。这种艇又因长度不同分为两种。较常用的A型艇长15米,可装载全副武装士兵110人。长度17.5米的A-1型艇可装载120人。这两艇都使用低速四冲程双缸汽油发动机。水线长度分别为12.5米和14.5米,横粱都是4.2米,艇首有前翻跳板。艇尾悬挂一铁锚。满载时A型登陆艇的最高时速是10节,吃水1米。A型艇最独特有趣的特点是其双艇体。该艇的双龙骨从艇首向后延伸5米,然后汇合成常见的单龙骨。这种双龙骨设计有几个目的:防止在风浪中靠滩时颠簸倾覆,减小船头浪,从两栖运输舰下水时起稳定作用,被绞上两栖运输舰时则起溜槽作用。到太平洋战争后期,当岸上炮火逐步构成威胁时,部分A型艇在艇长座和发动机周围加上一圈薄薄的装甲护板。
2.B型登陆艇
B型登陆艇也叫做“救生艇”或“救生汽艇”。艇体为金属结构,长6至12米,宽2.1至3米,种类繁多。装运量50至60人。发动机和艇长座位于艇中部。发动机为双缸汽油发动机,速度可达9节。艇首通常有一个0.25英寸的装甲机枪座,搭乘的士兵在艇首护板的保护下占据各自的射击位置。
3.c型巡逻艇
两栖运输舰舰艏甲板上停放着两种类型的C型巡逻艇。日本人将这种快艇用作巡逻和指挥。C型艇是一种监视炮艇,艇身为金属结构,长12米,宽4米,航速15节,吃水70厘米。艇体的一条凹槽保护舵、动力轴和螺旋桨不受沉积物和障碍物的妨害,3座炮塔配有20毫米火炮,甲板上还密布机枪射孔。太平洋战争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巡逻艇护卫着供应船队来往于东南亚的浅水道上。在越南战争期间,还有许多这种快艇在湄公河三角洲服务。
4.D型摩托艇
“淡路山”级两栖运输舰的主甲板上装载着8艘标准摩托救生艇。这些救生艇也用于登陆作战。该艇长10米,宽3米,木质结构,可载运50名全副武装人员,装有双缸发动机,航速8节。艇体上有时配有专用自行车架,为侦察部队提供快速机动工具。
5.E型腾空艇
每艘两栖运输舰在大起重机旁的甲板上至少携有两艘E型腾空艇。E型腾空艇可在亚洲的小河浅滩,湖泊沼泽,甚至在水稻田上通行无阻,很快便在登陆部队中广泛使用。该艇长15米,宽3米,全金属结构,吃水仅60厘米,能以12节的航速从水面掠过。载运量60人。快速前进时,艇体前三分之一抬出水面。舵手位于艇首的钢质炮塔内。驾驶台旁有艇首机枪。动力则来自架在艇尾高台上的一台标准飞机发动机。
日本人使用两栖运输舰登陆的程序是严格规定的,其过程如下:
在确定登陆地点之前,先对所有预选的登陆区实施大范围摄影侦察。地点确定之后,便选择登陆日期。这天应是高潮日,进攻发起时间定在黎明前。登陆指挥官在开始行动前数小时先行登陆,引导后续登陆艇在预定滩头靠岸。指挥官使用秘密信号灯,借助涨潮,保证登陆艇能靠上质地坚硬的海岸,并尽可能缩短登陆部队暴露在开阔海滩上的时问。
登陆日午夜过后不久,两栖运输舰便向海岸逼近,在离海岸线3公里处抛下艉锚,以便退潮时能迅速撤离,不致搁浅。破晓前一小时,两栖运输舰再次悄悄向海岸靠拢,在离海岸1.5公里处停下,并立即用绞车把小艇、登陆艇、摩托艇等各类载运部队装备的船只放下海。这些小艇借助上涨的潮水,静静地向海岸漂去。破晓前15分钟,海滩上突然升起一颗刺眼的照明弹,刹那间,马达轰鸣,大大小小的各种登陆艇划开海面,掀起条条浊浪,向海滩预定的信号灯光猛冲过去。离登陆点七八米处,从艇尾抛下一个锚,引擎停车,让船只自动靠岸。万一登陆艇搁浅或不能靠岸,登陆部队都配有救生衣,可泅渡上岸。部队和装备卸下艇后,空艇立即手动起锚,快速返回两栖运输舰,装运下一批部队。
首批进攻部队占领滩头后,自行车兵立即赶往预先选择好的码头、岸壁或海岸,以便后续两栖运输舰可以直接靠岸,卸下步兵和重型摩托化装备。
实战证明,“淡路山”级两栖运输舰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这点可从对中国沿海城市如杭州、厦门、海南岛、上海和香港等地的登陆作战得到证明。虽然这些登陆没有遇到守军的猛烈抵抗,然而日本人还是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提高在各种海滩、港口和不同潮汐情况下运送登陆部队的能力和技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仅几周,盟军即发现日本两栖部队威力不凡。日军的登陆作战都在夜间进行,并伴有猛烈的海军炮火掩护,日军充分利用突然性这一关键因素,尽量发挥平日严格训练和优良装备的优势,蜂拥而上。威克岛、关岛等海上要冲,很快便落入日军之手。尽管守军拼命抵抗,但由于准备不足,无法挡住得到猛烈炮火支援、迎面扑来的登陆部队。紧接着,日军又在菲律宾、马来亚、爪哇、新几内亚和其它一些偏远的珊瑚岛成功登陆,使日本陆军处于有利的进攻态势,能够把人员、坦克和火炮迅速送入纵深腹地。尔后,常规运兵船以同样的速度和技巧源源不断地把后勤供应充足、久经战斗考验的后续部队送上岸。
可悲的是,在此阶段,美军连一艘专用登陆舰艇都没有。1941年底,整个美国海军没有一艘登陆舰装有舰艏滑行道,这种悲剧性的疏忽使美军无力进行快速两栖作战,无法拯救被包围的盟军部队免遭灭顶之灾。
1941年12月1日。日军的两艘运输舰、3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组成登陆舰队,偷偷溜出海南岛,向马来亚的哥打巴鲁进发。两栖运输舰“淡路山丸”则在西贡装运曾在中国进行过多次登陆作战的老牌部队,包括精锐的第56步兵旅团。接着“淡路山丸”开到海上与登陆舰队会合,指挥哥打巴鲁登陆战。
整个舰队在暴风雨的掩护下缓缓向南,于1941年12月16日午夜到达距哥打巴鲁英国飞机场5英里的海面。“淡路山丸”指挥两艘运输舰进入登陆位置,护航巡洋舰和驱逐舰则停在其后1.5英里处警戒,随时准备提供炮火掩护。凌晨02:00,情况突变,风停雨止,云消雾散,在月光如银的海面上,登陆舰队暴露无余。03:oo,英国岸防部队发现海面上有异常光点和响声。一架巡逻机立即从哥打巴鲁机场起飞,低空飞越入侵舰队的上空。日军明白登陆已丧失了突然性,几小时之内哥打巴鲁机场的澳大利亚轰炸机就会飞临舰队上空,于是在离海岸5公里处匆忙把登陆艇投放到海中。
第一批到达海滩的部队发现海滨波涛澎湃,巨浪冲天,一些登陆艇进水倾覆,人员淹毙,装备受损。由于抢滩过于匆忙,船队失去联系,人员和装备距登陆点过远,登上海滩的部队陷入一片混乱。至关重要的时间安排被打乱了,原先预计每艘登陆艇来回一趟需一小时,而且每艘艇必须运三趟。但由于航程增大,许多登陆艇在途中便耗完燃油。当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1中队的8架赫德森轰炸机飞临日舰上空,开始投弹轰炸时,日军登陆部队的卸船工作仅完成一半。整整一天,赫德森轰炸机轮番轰炸扫射,日军巡洋舰和驱逐舰不得不置“淡路山丸”和另两艘运输舰于不顾,逃往外海躲避。“淡路山丸”只得下令所有运输舰全速抢滩,给部队留下一线生路。这时,第56步兵旅团的大部分官兵仍滞留在船上。“淡路山丸”被误认为是一艘航母,先后被击中十次。下午16:00,“淡路山丸”在离海滩1.5公里处倾覆,沉入海底。另两艘运输舰“佐仓丸”和“阿与太丸”伤痕累累,但仍没法靠岸卸下部队,然后撤出战场,摇摇晃晃开回海南岛修理去了。
第56步兵旅团和其它部队的幸存者在海滩上重新集结,向内地挺进,占领了哥打巴鲁机场。登陆像以往一样成功,可是他们却忽视了哥打巴鲁登陆是第一个信号,预示着未来登陆战中将遇到的危险和必须付出的代价。
日本人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为舰队提供连续不断的空中掩护,保证它们免受敌机攻击。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国的军舰、潜艇和飞机使日军的两栖作战部队屡屡受挫,无法得到大量的供应品和增援部队。由于盟国舰机一批接一批无休无止的攻击,成百上千的日军死在运兵船或登陆舰上。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盟军渐渐掌握了两栖作战的战术技术,并不遗余力地在战场上加以实践,日军占领的地盘随之一块又一块地丢失了。
战后对日军两栖战术的研究表明,他们除了未能为入侵部队提供充足的空中掩护之外,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明显的是在陆军和海军高级指挥部之间缺乏统一的计划。由于急于攻城掠地,征服别国,他们手忙脚乱地拼凑部队,根本无暇顾及改进登陆战术。他们原先那一套规定死板的战术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可他们却未曾对它进行检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盟军战术。成千上万的部队在盟军戒备森严的滩头登陆,导致无数身经百战的士兵白白丧命。如果在制定战术时考虑得更周密的话,这种无谓的损失是可以避免的。日本人教会了世界两栖作战的艺术,但到头来他们自己却未能很好地发展运用这种战术。
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
金牌版主
金牌版主

帖子数 : 61
个人魅力值 : 47713
魄力值 : 0
破蛋日 : 90-06-20
加入革命 : 11-12-11
年龄 : 33
地点 : 雄楚大道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