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ㄨ翰林→书社√】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ㄨ翰林→书社√】
【ㄨ翰林→书社√】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向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 Empty 第二次世界大战。。。。

帖子 由 战争狂人 周日 十二月 25, 2011 8:30 pm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沈阳,其后全面吞并中国东北,为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竞选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将总统与总理二职合一,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背景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沉重打击。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这次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29年美国贫困户家庭占到家庭总数的60%,这大大限制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当时出现的投机狂热又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8年8月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场危机来势凶猛而且持续了五年时间,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常常用“大萧条”“大危机”来形容这场危机。   法西斯势力崛起   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
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由于希特勒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意大利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石油战略物资,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政治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导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此前,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波兰。在这份条约的秘密备忘录中,双方约定沿维斯瓦河、纳列夫河和桑河一线瓜分波兰。除此之外,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共和国以及罗马尼亚也进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德国和波兰政治上的交锋在1939年春天就开始了,那是因为德国要求波兰将分割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余领土的丹齐克走廊拱手相让。为制造借口挑起战端,德国特种部门组织特工乔装波兰军,对西里西亚地区戈列维茨市的电台发动了进攻。英国和法国承诺保证维护波兰的主权完整,并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
编辑本段两大阵营
参战政权
  轴心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11张)阵营:   德国、日本、意大利。   仆从国: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克罗地亚、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同盟国阵营:   中华民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缅甸、菲律宾、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1940年6月法国沦亡后称自由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捷克斯洛伐克。
主要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总理 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
意大利 贝尼托·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 裕仁 日本天皇 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澳大利亚 孟席斯 澳大利亚总理 统一党
波兰 莫希齐茨基 波兰总统 不详
荷兰 威廉·明娜 荷兰女王 无
美国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总统 民主党
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首相 保守党
中国 蒋中正(蒋介石)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中国***
苏联 约瑟夫·斯大林 苏联***主席 苏联***
仆从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自由印度 钱德拉·鲍斯 临时领导人印度国民军最高指挥官 印度国民大会党
捷克斯洛伐克 埃米尔·哈查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不详
匈牙利 霍尔蒂 匈牙利领导人 不详
保加利亚 鲍里斯三世 保加利亚国王 无
罗马尼亚 米哈伊一世 罗马尼亚国王 无
芬兰 赖提 芬兰总统 不详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919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组织。   1921年9月,正式建立法西斯党。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1932年夏天,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功架政权。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   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合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   1936年,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1936年2月26日,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加强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不久,德日签署了《***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苏联出于对英法等国的不信任和自己安全的考虑,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全面爆发阶段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波兰覆亡,苏联趁火打劫,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10月,德军进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卫战。1942年初,苏军展开反击,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也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相持与转折阶段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联合起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而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式的转变,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1943年,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   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收官结束阶段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不久,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等。   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猛攻柏林。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苏军攻占柏林。   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代号“胖子”的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编辑本段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共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方向展开大规模进攻。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投入190个师共550余万人,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1944年,苏联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   苏联人民与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家进行的战争。又称苏联卫国战争。法西斯德国侵苏蓄谋已久,在占领北欧和西欧大陆后,于1940年底制定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作战严重失利,损失惨重。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德军进攻凶猛,进展顺利,深入苏联腹地300—600公里,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广大地域。9月,德军在南路占领基辅,在北路包围列宁格勒,在中路进攻莫斯科。苏军在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莫斯科会战中展开积极防御,获胜,粉碎德军“闪击战”计划。德军虽仍处于战略优势,但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遂调集兵力于南线。1942年7月—1943年2月,双方展开斯大林格勒战役。此役苏军歼敌150万,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此时,苏联战时军事工业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武装力量大大增强。 1943年7月希特勒企图制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以挽回败局,投入90万兵力,进攻库尔斯克,结果又遭惨败,损兵50余万。此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展开全面反攻,解放斯摩棱斯克、顿巴斯、基辅等地,至1943年年底收夏被占领土2/3。1944年,苏军连续进行对德军的十次打击,将德军全部逐出国土并进入东南欧作战,与当地人民的武装斗争配合,推翻了各国的法西斯政权,肃清其境内的德国军队。1945年初,苏军全线展开强大攻势,攻占东普鲁土和西里西亚,逼近德国首都柏林。4月16日苏军发起最后冲击,于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投降。苏德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1944年美军转入进攻,大规模空袭日本本土,对日占岛屿 第一次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1945年8月,美军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损失了125万兵力。
东南亚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军东南亚,半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1944年,中美英联军在印缅战场上接连打击日军,并在当地抗日武装的积极配合下发起缅甸战役,消灭日军7万余人。
北非战场
  1940年7月,意大利进犯驻扎在东非的英军。1941年1月英军收复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同年2月,德军进入北非,德意军队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英军经过阿莱曼战役,粉碎了德意军队的进攻。1943年4月,盟军又在突尼斯战役中获胜。5月,北非的25万德意军队投降。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在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全面攻击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战争最后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编辑本段主要战事
波兰战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兰战役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000多架飞机的 波兰战役
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击战”的威力。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军队的奋力抵抗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战术强大并数倍于己的德军击败。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收复了波兰于1921年侵占的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再一次遭到瓜分。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与此同时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绥靖政策),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入侵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挪威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因计划)分为A、B、 敦刻尔克大撤退
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5月13日德军A集团军按曼施坦因意图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区进入法国,盟 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坦克师强渡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时德军B集团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联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到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逼近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致命的失误,被包围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反攻的有生力量)。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尔克,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低落。
不列颠空战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着登陆英国(海狮计划)。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这就是不列颠战役。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德国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滥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苏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历时160天左右,苏德双方投入战斗的兵力达200万以上。战役以德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的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转运站。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攻势,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了。德军发起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在这紧急关头,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该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消灭逼近伏尔加河的敌人。   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高加索调来大量军队、飞机进行强攻和轮番轰炸。然而,英雄的苏联军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23日,几支苏军在卡拉奇会师,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苏军指挥部命令被围德军投降,但遭拒绝。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德军第六集团司令鲍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希特勒为给鲍卢斯打气,于30日下令授予鲍卢斯元帅军衔,给第六集团军的117名军官以各晋升一级等奖励。但是,无论希特勒怎样封官晋爵,也无法挽救德军的败局。2月2日,苏军生俘德军9万人以上,被围的33万德军全部歼灭。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对苏德战场,乃至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 罗斯福总统宣布对日宣战
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中途岛战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这不仅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最大的战略进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战的牵制,使联合舰队少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即受伤的“祥鹤”、“瑞鹤”号,对作战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若日本海军达到所定下的目标,那美国西岸就会直接遭到日本海军的威胁。由于美国其余的海军军舰已部署到北大西洋,美国在短期内就没有能力有效地在太平洋对日本海军做出反击。日本深知美国的军事潜力。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一旦完全纳入战争轨道,日本就很少有获胜的希望。所以日本希望在这种情形出现之前就逼迫美国坐到谈判桌前,迅速结束与美国的战争。   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役打响,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编辑本段同盟国胜利
意大利投降
  连年的战争使意大利经济濒于崩溃,国家预算赤字高达870亿里拉,收入只及支出的36%。全国各地食品匮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军队也处于“崩溃状态”,兵员严重缺乏,士气低落。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以东线局势紧张为由,拒绝给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并强迫墨索里尼继续征兵充当炮灰。   在此情况下,意统治集团决定抛弃墨索里尼以摆脱危机。1943年7月24日夜,法西斯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恢复君主立宪,把军队指挥权交还国王。翌日夜晚,国王埃曼努尔三世召见墨索里尼,令他辞职,同时任命巴多格里奥陆军元帅为总理,组成了一个无党派政府,并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消息。两天之后,墨索里尼被押到蓬察岛,后又被送往马达累纳岛。7月28日巴多格里奥宣布解散法西斯党,结束了持续21年的法西斯统治。为避免希特勒报复,巴表面宣布继续同德国一起作战,暗中却派特使与盟国密谈,表示愿意反戈一击。8月中旬,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谈,商定意的停战条件,授权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受降。9月3日,意、美双方代表在西西里岛锡腊库扎附近的橄榄林中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意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海、空军撤往盟军指定地点,并立即撤回在国外各战场作战的军队,盟军有权使用意的各个机场和军事基地。   墨索里尼垮台后,希特勒担心意投降盟国和盟军在意南部登陆,于是,以减轻意北部防务为借口,派遣隆美尔元帅率8个师的德军越过边境占据阿尔卑斯山各山口,并在意北部建立比萨—里米尼防线,以支援驻守在该防线以南意本土上的另8个师德军。   签定停战协议当天凌晨,英军第八军团强渡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推进。9月8日,艾森豪威尔和巴多格里奥分别广播了停战宣言。9日凌晨,盟军在萨勒诺登陆,向意西海岸进军,一举占领那不勒斯。德军在听到上述广播后,立即解除意军武装,逮捕大批意军官,并于9月10日占领罗马,后又接管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本土。在德军占领罗马前夕,意王室、巴多格里奥及其政府成员仓皇出逃,然后乘坐潜艇,于9月10日到达布林的西。9月13日,纳粹党卫军营救墨索里尼成功,让他粉墨登场,9月底在意北部成立了法西斯傀儡政权,与巴多格里奥政府相对抗。10月13日,巴多格里奥政府在意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正式退出法西斯同盟,向德国宣战。同时,英、美、苏3国政府也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   墨索里尼垮台和巴多格里奥政府无条件投降并对德宣战,标志着柏林―罗马轴心的解体,是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大胜利。
德国投降
  德国签字投降是在1945年5月8日24时,地点柏林市东南的卡尔斯霍尔斯特的德国军事工程学校大楼大厅,投降书规定,从1945年5月9日1时开始生效。   德国投降书共有六项条款内容如下:   1.我们,这些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签字者,同意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   2.德军最高统帅部立即命令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的司令官于中欧时间1945年5月8日23时至5月9日1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留在当时所在地点,全部解除武装,将所有武器和军事物资移交给当地盟军部队司令官或盟军最高统帅部委派的军官代表,保证对于所有舰艇船只、飞机及它们的发动机、壳体和设备,以及所有汽车、武器、仪器和一切作战用的军事技术装备,决不加以任何破坏和损伤。   3.德军最高统帅部立即指定相应的指挥人员保证执行红军最高统帅部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作出的所有进一步的指令。   4.本投降书并不妨碍今后用其他由联合国或以联合国名义签订的、适用于整个德国和全体德国武装力量的有关投降的总文件来替代。   5.遇有德军最高统帅部或归它指挥的任何部队拒不执行本投降书时,红军最高统帅部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可采取它们认为是必要的惩罚措施或其他行动。   6.本投降书有俄、英、德三种文本。俄、英文本为唯一准确的文本。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4日,马尼拉光复。5月3日,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胜利。6月22日,日本失冲 原子弹在长崎爆炸后腾起的蘑菇云
绳岛。7月16日,美国试炸原子弹。7月26日,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在天空升起一个高度达6万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   在硫磺岛、冲绳岛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战使双方都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不过这些战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缓慢撤退。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深飞行员丧身战场,日本开始实行由神风特攻队直接冲击重要军事目标,试图减缓美国部队的进攻速度。但同时,东京和其他城市遭到了美军的轰炸。在中国战区,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湘西会战与鄂西会战,中国皆防卫成功。1945年2月3日,苏联同意介入太平洋战事。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在《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前,宣布《苏日中立条约》不再有效。投机的斯大林选择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入中华民国东北地区。国军亦对华南地区发动躁进作战,目标广东及湖南。而同月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撼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终的投降书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后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处于敌对状态。
编辑本段战争后果
人员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大约有7000万人死亡。   其中苏联约为2700万死亡;中国约为1800万死亡;美国共有42万人死亡;英国共有4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法国有8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死亡,其中平民占到多数。   另外还有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1.9亿人(其中苏联约为6000万伤亡,中国约为3500万伤亡)。   轴心国方面,德国有2800万人死伤;日本有690万人死伤;意大利有70万人死伤。
主要参战国家死亡人口列表
  国家/地区 1939年人口 军事人员死亡 平民死亡 犹太死亡数 总死亡人口 死亡占总人口比
苏联 175,500,000 8,700,000 16,900,000 1,000,000 26,600,000 15.15%
德国 69,623,000 5,533,000 1,810,000 160,000 7,503,000 10.77%
中国 517,568,000 3,800,000 14,200,000 ​ 18,000,000 3.47%
日本 71,380,000 2,041,000 580,000 ​ 2,621,000 3.67%
南斯拉夫 15,400,000 446,000 514,000 67,000 1,027,000 6.67%
美国 131,028,000 407,300 11,200 ​ 418,500 0.32%
英国 47,760,000 382,600 67,800 ​ 450,400 0.94%
意大利 44,394,000 306,400 145,100 8,000 459,500 1.04%
匈牙利 9,129,000 300,000 80,000 200,000 580,000 6.35%
罗马尼亚 19,934,000 300,000 64,000 469,000 833,000 4.22%
法国 41,700,000 212,000 267,000 83,000 562,000 1.35%
波兰 27,007,000 100,000 1,900,000 3,000,000 5,000,000 18.51%
芬兰 3,700,000 95,000 2,000 ​ 97,000 2.62%
印度 378,000,000 87,000 1,500,000 ​ 1,587,000 0.42%
菲律宾 16,000,000 57,000 90,000 ​ 147,000 0.92%
加拿大 11,267,000 45,300 ​ ​ 45,300 0.40%
澳大利亚 6,998,000 40,400 100 ​ 40,500 0.58%
阿尔巴尼亚 1,073,000 28,000 ​ 200 28,200 2.63%
捷克斯洛伐克 15,300,000 25,000 43,000 277,000 345,000 2.25%
保加利亚 6,458,000 22,000 3,000 ​ 25,000 0.38%
缅甸 16,119,000 22,000 250,000 ​ 272,000 1.16%
希腊 7,222,000 20,000 220,000 71,300 311,300 4.31%
比利时 8,387,000 12,100 49,600 24,400 86,100 1.02%
新西兰 1,629,000 11,900 ​ ​ 11,900 0.67%
南非 10,160,000 11,900 ​ ​ 11,900 0.12%
荷兰 8,729,000 7,900 88,900 106,000 202,800 2.32%
泰国 15,023,000 5,600 300 ​ 5,900 0.04%
埃塞俄比亚 17,700,000 5,000 200,000 ​ 205,000 1.16%
西班牙 25,637,000 4,500 ​ ​ 4,500 0.02%
挪威 2,945,000 3,000 5,800 700 9,500 0.32%
丹麦 3,795,000 2,100 1,000 100 3,200 0.08%
巴西 40,289,000 1,000 1,000 ​ 2,000 0.00%
伊拉克 3,698,000 1,000 ​ ​ 1,000 0.03%
纽芬兰 300,000 1,000 100 ​ 1,100 0.37%
蒙古 819,000 300 ​ ​ 300 0.04%
伊朗 14,340,000 200 ​ ​ 200 0.00%
奥地利 6,653,000 ​ 40,500 65,000 105,500 1.59%
古巴 4,235,000 ​ 100 ​ 100 0.00%
爱沙尼亚 1,134,000 ​ 40,000 1,000 41,000 3.62%
交趾支那 24,600,000 ​ 1,000,000 ​ 1,000,000 4.07%
冰岛 119,000 ​ 200 ​ 200 0.17%
印度尼西亚 69,435,000 ​ 4,000,000 ​ 4,000,000 5.76%
爱尔兰 2,960,000 ​ 200 ​ 200 0.00%
朝鲜 23,400,000 ​ 60,000 ​ 60,000 0.26%
拉脱维亚 1,995,000 ​ 147,000 80,000 227,000 11.38%
立陶宛 2,575,000 ​ 212,000 141,000 353,000 13.71%
卢森堡 295,000 ​ 1,300 700 2,000 0.68%
马来亚 4,391,000 ​ 100,000 ​ 100,000 2.28%
马耳他 269,000 ​ 1,500 ​ 1,500 0.56%
墨西哥 19,320,000 ​ 100 ​ 100 0.00%
太平洋诸岛 1,900,000 ​ 57,000 ​ 57,000 3.00%
东帝汶 500,000 ​ 55,000 ​ 55,000 11.00%
新加坡 728,000 ​ 50,000 ​ 50,000 6.87%
合计 1,961,071,000 23,037,500 43,363,400 5,754,400 72,155,800 3.70%

经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亿人,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1941年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的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
编辑本段战后审判
  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法庭审判战犯
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纽伦堡审判
  1945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第一次审判在柏林举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国纽伦堡城。经过216次开庭,于1946年10月1日结束。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   人物 职务 刑期
赫尔曼·威廉·戈林 纳粹政权第2号人物,航空总监,普鲁士总理,空军元帅,
第一任党卫队领袖,秘密警察组建者,德国4年计划全权执行人,
“帝国元帅”,希特勒曾指定为"全权继承人” 绞刑
(处决前自杀)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第二任德国外交部长 绞刑
恩斯特·卡尔滕布鲁纳 奥地利党卫队领袖,奥地利公安国务秘书,
第二任德国中央安全总局局长,国际刑警总裁,武装党卫队上将 绞刑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 纳粹党全国领袖,纳粹刊物主编,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 绞刑
汉斯·弗兰克 纳粹党全国领袖,纳粹党法律事务全国领导人,
德国波兰占领区总督 绞刑
威廉·弗利克 纳粹党全国领袖,德国内政部长,内阁国防委员会成员,
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保护长官 绞刑
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 反犹刊物《前锋报》主编 绞刑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 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处长,陆军上将 绞刑
弗里茨·绍克尔 冲锋队和党卫军将军,劳工事务全权负责人 绞刑
赛斯·英夸特 德国奥地利总督,德国荷兰占领区长官,
希特勒死后任德国外交部长 绞刑
马丁·鲍曼 希特勒秘书,希特勒死后任纳粹党党务书记 绞刑
(缺席)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 国防委员会成员,纳粹党书记处负责人,希特勒第二继承人 无期徒刑
埃里希·雷德尔 第一任海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成员,海军名义总监 无期徒刑
瓦尔特·冯克 政府新闻总署和宣传部负责人,德国经济部长,
战争经济全权委员会负责人,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无期徒刑
巴尔杜·冯·席腊赫 全德青年领导人,驻维也纳总督 20年有期徒刑
阿尔伯特·施佩尔 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 20年有期徒刑
康斯坦丁·冯·纽赖特 第一任德国外交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
驻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长官” 15年有期徒刑
卡尔·邓尼茨 潜水艇舰队司令,第二任海军总司令。希特勒临死前指定继承人,
希特勒死后任德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0年有期徒刑
弗兰茨·巴本 第一任德国总理,内阁副总理,驻奥地利、土耳其使节 无罪释放
耶马尔·沙赫特 国家银行总裁,战争经济全权委员会成员 无罪释放
汉斯·弗里切 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 无罪释放

东京审判
  1946年4月2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正式起诉。5月3日,法庭召开第一次公开会议,开始审理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罪行。3日至4日,首席检察官基南宣读42页的起诉书,历数了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被告所犯的反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   人物 职务 刑罚
东条英机 陆军大将,日本前关东远征军指挥官、前陆军大臣、前内阁总理大臣 绞刑
广田弘毅 男爵,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 绞刑
土肥原贤二 陆军大将,特务、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军官 绞刑
板垣征四郎 陆军大将,日本陆军大臣、前关东军参谋长、前中国派遣军参谋长 绞刑
木村兵太郎 陆军大将,前驻缅甸日军总司令 绞刑
松井石根 陆军大将,日本前华中派遣军总司令 绞刑
武藤章 陆军中将,日本前第十四师团参谋长、前陆军省军务局局长 绞刑
星野直树 日本前书记官长兼国务大臣 终生监禁
荒木贞夫 陆军大将,日本前文部大臣 终生监禁
梅津美治郎 陆军大将,日本前陆军参谋总长、前关东军司令 终生监禁
大岛浩 日本前驻德国大使 终生监禁
冈敬纯 海军大将,日本前海军省军务局局长、海军次官 终生监禁
贺屋兴宣 日本前大藏大臣 终生监禁
木户幸一 侯爵,日本前内大臣、前文部大臣 终生监禁
小矶国昭 陆军大将,前朝鲜总督,日本前首相 终生监禁
佐藤贤了 陆军大将,日本前陆军省军务局长 终生监禁
嶋田繁太郎 海军大将,日本前海军大臣、前海军军令部总长 终生监禁
白鸟敏夫 日本前驻意大利大使、外务省顾问官 终生监禁
铃木贞一 陆军大将,日本前内阁企划院总裁兼无任所国务大臣 终生监禁
南次郎 陆军大将,日本前关东军司令、前朝鲜总督 终生监禁
桥本欣五郎 陆军大将,中日战争的煽动者、日本翼赞政治会(法西斯统治下的议会)总裁 终生监禁
畑俊六 陆军大将,日本前华中派遣军总司令 终生监禁
平沼骐一郎 男爵,日本前国务大臣 终生监禁
重光葵 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 ,假释后于鸠山一郎内阁服务 有期徒刑7年
东乡茂德 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 有期徒刑20年
(死于狱中)
永野修身 海军元帅,日本前海军军令部总长 未宣判
(1947年1月5日病亡)
松冈洋右 日本前内阁外务大臣(1946年6月27日病亡) 未宣判
(1946年1月27日病亡)
大川周明 日本法西斯文人、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 受审后即患精神病而终止(装病)
在历史上,除了针对德国和日本的纽伦堡和东京审判外,在各个同盟国特别是原被占领国均进行对战争罪犯的审判。
编辑本段战后影响
联合国的建立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美国领导资本主义阵营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冷战
  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   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了众多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包括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始建于1940年4月,是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的奥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德国纳粹在这里监禁过数百万人,并屠杀了其中的110多万人,受害者绝大部分是犹太人。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7000名幸存者获得了新生。   此外纳粹德国还修建了 达豪集中营、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拉文斯布吕克妇女集中营等众多集中营。
柏林墙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   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不得不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原子弹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乏。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战争狂人
战争狂人
金牌版主
金牌版主

帖子数 : 6
个人魅力值 : 45410
魄力值 : 0
破蛋日 : 92-04-17
加入革命 : 11-12-12
年龄 : 32
地点 : 广东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